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 ...
[2]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國共產黨根據毛主席語錄堅稱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 ...
新文化運動 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 ... [11] 西方文明史教育致力於塑造一個本質主義的西方特性,通過建構國民的優越感區別 ...
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 ... 在新文學倡導期間,魯迅從事了大量新文學創作,寫成一系列膾炙人口,以反封建,揭露社會陰暗為題的小說,如、、 ...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各方面影響甚鉅,因此如何闡釋與評價就變得眾說紛云,加上新知識份子在意識形態、政治利益上的分歧對立,使得五四的本質、成就的評價,也變成爭論的焦點。早在1915年,黃遠庸就稱五四運動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2008年5月13日 - 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化運動視為一場對政治、社會學術思想與文學藝術各方面影響重大的 ...
2016年5月18日 -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
2015年5月27日 -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五四以后,社會主義思潮開始注入這場運動,並且逐步發展成了這場運動 .... 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形成為一股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想潮流,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運動的顯著特點和最大收獲,也是這個 ...
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歷史學家林毓生 教授 [27] 提到了五四運動的意識形態,認為其可分內容與思維模式兩個方面來看,其內容又可分形式與實質兩個層次。從形式層次上,五四人物喊出了如 ...
85年前的五月,北京發生了一場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示威,也因此推動了知識分子和青年帶頭髮起的新文化運動。 *巴黎和會決定震怒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抗德國的戰勝國1919年在巴黎開會,當時中國也曾對德國宣戰,戰後中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