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朝。 關於明的其他意思,請見「明 (消歧義)」。 關於中國反清領袖洪全福的年號,請見「大明國 (年號)」。 關於大明的其他意思,請見「大明」。
去年閏八月十七日,洋駁船二隻,運鹽到鎮,當有商人黃略興、曹南山同到段乾豐行內,商議代售。船內洋人皮爾生,當時並未上岸,段乾豐認作華商運鹽,票知釐局,撥鹽七萬餘斤,代為售賣,照例完釐。二十一日,續到鹽駁船南人郭姓,投赴劉同泰行內,託合代銷,劉同泰亦認作華商運鹽,票知釐局,於二十八日,撥合行夥劉伊傑打碼,胡定環掌秤,同到該 ...
在此情况下,民族工业只能靠借债度日,浙江兴业银行对民族工业的贷款相应增加。这 一时期的放款大户,主要有恒丰纱厂,汉口第一纱厂、大中华火柴厂、三友实业社、永利 制碱公司,天章纸厂、豫丰纱厂、裕元纱厂等。我们仅通过浙江兴业银行上海总行的 放款情况(见表42、表 43),可以看出浙兴银行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支持始终处于第一位 。
甚大,其中對臺灣烏龍茶的產銷最為人稱道,甚至被譽為烏龍茶之父。 然而,知者甚 多,學術論著幾無。目前僅有呂實強之〈同治年間英商寶. 順行租屋案〉稍微談及,但對 寶順本身內容則未深入研究。11由於寶順. 洋行屬尚待開發的研究領域,故筆者不揣 才拙,以其在臺灣開港初期之. 崛起為題,探討其創始之淵源及在臺灣外貿中的角色。
寶順洋行,又名顛地洋行(Dent & Co.),是十九世紀中葉在華最主要的英資洋行之一,是英資怡和洋行和美資旗昌洋行的主要競爭對手,主營業務是鴉片、生絲和茶葉。顛地洋行在中國通行的中文名稱「寶順洋行」,主要取其「寶貴和順」的意思,以期望在中國本地的發展有所順利。十九世紀時,它在香港、上海、天津、台灣等也設有商行。
怡和洋行(英语: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远东最大英資财团,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貿易。渣甸洋行對香港早年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语:Jardine ...
后来,胡雪岩又去上海与当地很有名望的同行陈正心商谋。陈正心慨然应允,便与上海的商行老板商议。但那些商贾们担心无人领头,并说如果陈老前辈带头倡道,我等必定响应。陈正心见火候已到,把桌子一拍:“诸位兄弟,我陈某理解大家的心情,各位若果真有心与洋人干上一场,我陈某倒真的愿意领个头。”下面立即有人响应道:“是啊,陈老板, ...
伍秉鑑(1769年-1843年9月4日),別名敦元,字成之,號平湖,商名浩官(Howqua),中國清朝中葉著名行商,當時的世界首富,清朝三品頂戴花翎,是廣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行主。祖籍泉州晉江安海。生前他所經營的怡和行壟斷了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又通過旗昌洋行涉足美國鐵路工業。
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曾是遠東最著名的德資企業。1845年10月,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王國駐廣州首任領事巴甲威(Richard von Carlowitz,又譯卡·佛慈)與在廣州經商的德國人海谷德(Bernhard Harkort)合夥創辦了禮和洋行(Carlowitz Harkort & Co.)。最初,禮和洋行主要代理輪船、保險業務。1855年海谷德退出回國,巴甲威獨力 ...
李春生(1838年1月12日—1924年10月5日),臺北大稻埕仕商,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廈門人。外文拼音Li Chun sheng,臺羅拼音Lí Tshun-sing。是清末日治時期以茶貿易致富的豪商,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基督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