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治時期前期,因為對台灣採取消極防範政策,經濟活動多來自移民的開墾,這裡面又以水利經濟最為出色。水利事業通常是農業的根基,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自1719年,施世榜利用濁水溪河水,完成水利工程後,「圳」成為台灣經濟的發展關鍵。
台灣經濟史的記載與發展起自大航海時代。17世紀起,台灣即因為優越戰略地點, 成為西歐海權國家競相角逐的場所,不久更成為西方國家對中國、日本、南洋等地的 經貿轉繼站。1630年-1945年年間,歷經台灣荷西殖民時期、鄭氏王朝、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實以經濟為主軸,而該經貿經濟活動,也與台灣農業經濟有 密切 ...
農業社會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社會的農業是指原始農牧業,稱為第一層次的農業 。原始農牧業是以人力、畜力為動力,以簡單的手工農具為設備,靠天吃飯的農牧業。 當時的手工業,如:手工紡織、製陶、打鐵、鑄銅等是工業社會的雛型。 在農業社會, 生產技術發展緩慢,科學尚處於孕育期,科學對技術的促進作用尚未顯現。
以東亞四小龍而言,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經歷了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過程;台灣慢慢轉型選擇以服務業為主軸。2002年1月1日,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使台灣向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更邁前一步,在關稅降低及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下,內外銷 ...
中國 編輯] 主條目:中國傳統社會 非洲 [編輯] 歐洲 [編輯] 南美洲 [編輯] 北美洲 [編輯] 澳洲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來源 [編輯] 中國上古時期農業社會的形成 ...
工業社會(industrial society)工業社會是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時又稱現代社會。*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科學技術高度發達 ...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社會發展分期. 1.農業社會時期:1950~1960年代 。 經濟結構農業為主,農業人口佔半數以上。 2.轉型時期:1960~1970年代。 工業 ...
戰後臺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 社會的徹底轉變,帶動了社會政治結構的變遷。這種 經濟結構. 的變遷,帶動了中產階級的興起。 第三是中智階級的茁壯。隨著經濟的 轉型 ...
2014年12月28日 ... 社會轉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農業扶植工業城變化鄉村鄉人力、資源都市; 4. 社會型 態的變遷項目變遷政治限制開放經濟農業工商業學術一元多元 ...
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社會生活型態發生變化。 2. 郊區或 鄉間的稻田耕地逐漸消失,工廠、住宅樓房林立。 3. 汽、機車逐漸普及,成為主要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