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從經濟立場來說,包括產品貢獻,因素貢獻,以及市場貢獻等三大類。台灣是以農立國,台灣剛光復時,是農業社會,經濟非常貧窮,農業生產力很低,農業政策的目標為提高土地生產力,所以透過實施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終於農業生產力大為提升,不僅確保糧食安全,還可外銷歐美、日本等國 ...
畜產試驗所 呂秀英 壹、前言 一、農業的重要性 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漁、牧業等四大部門。自然界的生態與環境和農業的關係最密切,此乃因為農業是培育動植物的產業,其本身就是生態與環境的一環,所以欲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萬物生生不息 ...
台灣政府應該讓台灣農業將轉換成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知識型與創新型農業,才能在當前國際競爭下存活與永續發展。台灣農業產業需要發展戰略的典範移轉,需要更多資源與精力投入,帶動既有農民參與的農企業發展,引進新興企業家投入農企業的 ...
一、前言我國農業屬於小農經濟的產業結構,不僅農場經營規模偏小,同時也面臨農民高齡化與專業農戶比例偏低等發展困境。根據201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從事農林漁牧業之經營管理者,有愈趨高齡化的現象。以720,345家農牧戶為例 ...
2016年6月1日 - 例如農產品可能會透過產銷班、農會、或合作社等業者集貨,接著透過託運業者運送到消費的集散地如行口,或是進入拍賣市場再賣到不同的零售通路。 然而在層層轉手之下,也讓產地價格1斤5元的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上時已經變成1斤30元;同時,消費者也已看不清農產品的來時路。 這條行之有年且穩固的產銷鏈, ...
42 提出人/單位 年代 永續農業的定義 (Brundtland Report)之用語,亦即是「既能滿足當代 農業發展的需要,且同時不損及未來世代之農業發展 需要。」 減少流失;(5)降低畜牧的牲畜密度;(6) 強化土壤的養分保存;(7)維持土壤的保
台灣農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2. 貳○正文. 一、台灣農業發展歷史. (一)日治時期. 1895 年4 月17 日甲午戰爭結束,中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於第二條中表示:「 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 與日本。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 島嶼。」之後便開啟了長達50. 年的殖民時期。 日本在其殖民時期裡,對台經濟措施是 典型的 ...
戰後,台灣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也反映了台灣農業的興衰史。 1945-1952年,是台灣農業的恢復階段。農業在日據時代曾獲得較大發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現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段“黃金時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産 ...
2016年5月12日 - 改變」是未來「不變」的趨勢,所以如何將困境化為轉機,就是要不斷改變舊有的作法,不要再以傳統農業的本位主義來思考,整合是將舊的產業轉成新的領域,擴展產業發展空間和價值.創新則是利用跨領域技術發展新的產業模式,「農業生產力4.0」就是創新加值的模式.台灣農業的下一步,絕不能走回頭路,必須禁掉 ...
2016年3月9日 - 甫卸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投書表示,台灣的農業問題一直在原地打轉。他建議新政府,不再以補貼農業與農民為主要策略,而是將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台灣農業存在「小農」、「貧農」與「老農」的困境,新政府需要從結構面調整,才能真正幫助農業與農民。 首先是「小農」。台灣並不是一個土地豐富的國家,平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