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山脈湧出的第一道山泉. 食味值媲美優質越光米. 麥飯石層礦過濾的水源頭. 富含微量元素的黑黏土. 哈拉米生長在海岸山脈最高峰-新港山的山腳下,. 是花東縱谷最高的梯田產稻區,. 灌溉水源為秀姑巒溪源頭經麥飯石過濾的低溫山泉. 群山環繞的地形,海脈山脈的沁涼冷泉,. 讓哈拉米比種植於平原區的稻米慢熟,. 米粒更加Q彈 ...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吉拉米代部落裡,吉拉米代(Cilamitay)是阿美語「大樹根」的意思。 耆老口傳吉拉米代原是成功阿美族人和卓溪布農族人重要的獵場。直到清末時期才有阿美族人來此定居,因為看到此地櫸木. 樹根大到可以當作橋樑行走,便以Cilamitay為部落名稱,(lami為根的意思)。 後來,一群來自都歷 ...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花蓮縣. 2367 次赞. 吉拉米代部落族人基於農耕需求,順應海岸山脈地形闢建水圳、梯田及聚落,這般在生活中與自然共生的在地智慧,讓吉哈拉成為台灣第一個人與土地持續互動中的文化景觀區。
2016年3月3日 - 阿美族人在腰上綁黃藤攀爬大樹,沿著山壁垂吊,劈砍之間鑿通水圳,自麻荖漏山引源的純淨溪水,沿著長達4100公尺的水路潺潺流下,灌溉吉拉米代部落分布於丘陵上的15公頃梯田,生產出豐盛的糧食。
吉哈拉艾位於海拔300-500公尺的山谷中,部落祖先為了農耕,在山坡上沿著地形的起伏開闢了層層疊疊的梯田,並保留傳統密集的人工耕作方式,與山林共生共存。 景觀區面積約有1,040公頃,廣闊的區內含有水圳、梯田、次生林、果園、池塘、聚落、河川及山林,構成一幅完整的文化生態景觀。傳承了部落老祖先的智慧,與孕育萬物的 ...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保存完整的梯田及水圳文化景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吉哈拉艾部落的先民們在此勞動耕耘換取生活所需的場景完整收錄,進一步詮釋了兼具生產、生態、生活的「里山精神」(源於日本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約會議提出來的「里山倡議」)。走一趟豐南村,體驗當地之美,體驗視覺的絕美享受。 □原生種休兵喘息之 ...
2012年7月26日 - 本地阿美族的吉哈拉艾部落自1930年代自台東成功都歷(Torik)社陸續遷入及定居開墾,可謂是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的文化作用者。過去定居此地主要是為了生活、生計,並沒有刻意以文化景觀概念理解在地內涵。經過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間,花蓮文化局與東華大學合作舉辦了之四場在地公眾論壇,並促進多 ...
2015年12月11日 - 謝竺勳(地理系) 拍攝者:謝竺勳關於吉哈拉艾,我想從實察中聽到的兩個提問開始。第一個問題,是曉涵阿姨跟大夥兒…
豐南村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最南端,東隔海岸山脈與台東縣成功鎮銜接,西與同鄉的富南村比鄰,南與台東縣池上鄉及東河鄉接壤,北邊為同鄉的永豐村。登錄地位於豐南村境內鱉溪流域中最北邊之支流石厝溝溪流域。 本地區域內分布自然山林、溪流、次生林、菓園、水稻梯田、水圳、池塘、聚落等多元地景鑲...
2012年12月1日 - 百年水圳、有機梯田、如常的部落生活;天然山林、清澈溪澗、永恆的阿美族傳統。稚嫩的孩子還不懂,老人不想離家的心情。~吉哈拉艾~. 陽光穿過樹葉,空氣中透著一股清新草香,老校舍裡的舊牆塗鴉,畫滿了小朋友的天真想像。雖然多年前,四維分校已經廢校,不過,孩子們還是喜歡回來玩遊戲。 廢棄的學校之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