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狀態下我必須這樣做,這是我唯一的選擇,只有用這種方式,我的身體才有感覺,我的內心才會舒暢。好像我永遠面對一個龐然大物,我想把它打倒,但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在作品過程中我努力要體驗的是生存
文/汪正翔 2017年12月29日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提到許多藝術書寫常見的問題,再加上文字非常的幽默,讓人有種錯覺,好像當代藝術離我們並不遙遠。書中提到的許多準則,譬如避免陳腔濫調、善用視覺性的描述,即使對於非藝術的 ...
藝術是無形且無所不在的── 吳瑪悧. 文|張晴文. 1. 自德國回台. 回顧台灣的1980 年代,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躁動不已。社會震盪劇烈,經歷了從威權體制轉向民主化的 過程,黨外運動興盛,民間自發的種種與認同相關的抗爭群起,關於性別的,關於環境 的,關於各種生存的權利,街頭就是發聲的戰場。這樣的社會環境,養活了台灣美術 ...
藝術生產已然轉向,進入文化脈絡之中,藝術家不再單純思考作品的審美問題,而是透過更廣泛的連結與參與去宣揚其理念,這樣的理念最初來自社會,又逆向地去形塑其對社會的 ...
高美館在開館23年後,最近首次進行館內空間改裝,而2月初開幕的「靜河流深(Still Water Runs Deeper)」就是改裝後第一個展覽,由去年剛就職的前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藝術總監李玉玲館長擔任策展人。
199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舉辦九屆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
文/ 吳瑪悧 藝術回應現實 --我在德國念書,在我受藝術教育的過程裡面最先學習的是屬於視覺語言的控制,例如說像我學雕塑,我們最先學習的就是材料的美感,然後你 ...
吳瑪悧. 1957年生於台灣. 吳瑪悧目前居住於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並在兩地創作。從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瑪悧在1985年回到台灣、投入全新環境,也讓 ...
吳瑪悧目前居住於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並在兩地創作。從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瑪悧在1985年回到台灣、投入全新環境,也讓她重新思考藝術家在社會 ...
第十一屆台北雙年展預計自2018 年11 月17 日至2019 年3 月10 日登場。臺北市立美術館宣布由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擔任第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