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有林伐木超過造林凡 38,708 公頃,(2) 公有林則反是造林超過伐木 17,487 公頃,(3) 私有林伐木 超過造林 7,237 公頃 林野面積的減少不能視之為「輕視林業」或「濫發森林」,只要伐木出於計劃且無礙保安,林地減少是土地開發可預期的的結果 ...
林业是对树木和森林(包括竹林)进行经营、管理,对与其相关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管理的行业和科学。它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 多样性,能提高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林木、森林进行合理和坚持“永 续利用”原则的开发利用,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木材的纸浆加工 和 ...
2016年3月11日 ... 標籤: 台灣, 山地鐵路, 扁柏, 日本, 日治時代, 林場, 林業, 森林, 紅檜. ... 課本沒告訴你 的台灣林業史:日本人拿手鋸砍,國民政府拿的卻是電鋸 ... 如果說要看到精確的伐木 數據才肯相信國民政府是以海量在砍伐台灣的原始山林,日本人其實只拿了一小部分 ,而堅持忽視上面十二大林場中有九大林場都是出自純正的中華 ...
日本治台後即發現台灣擁有極豐富的森. 林資源粲便進行有計畫而大規模的調查粲自 . 1912年開啟阿里山伐木事業之後粲接續從事. 八仙山、太平山、巒大山、太魯紹、 林田. 山、木瓜山等處的開採;至1945年戰爭結束. 止粲總計在台砍伐森林1.9萬公頃 粲蓄積680. 萬m3。日人於台灣森林開發固然不遺餘力粲. 而對保虢與造林亦予重視 粲故 ...
1912 年起,日人在阿里山伐木33 年,面積約為9,773 公頃,伐採立木蓄積約為3,469,930 立方公尺,造材材積約為2,066,105 立方公尺,主要為柳杉、扁柏、紅檜等。至1945 年,阿里山事業區的天然貴重木材,已採伐殆盡,光復後出材量更逐年遞減; 1 963 年,伐木停止,以其日出、雲海、晚霞、神木、鐵路的景緻為珍貴五奇,轉型為知名之 ...
林業文化園區的簡介 林業文化園區 林業文化園區利用現存林業文化空間,展開『保存、復舊、再利用』的行動,藉以活化歷史記憶。透過與在地合作互動模式,凝聚社區意識,提供教育、休閒、創意產業等多元複合文化場域,營造出森林生態公園與歷史 ...
蛻變的森林 從產業到文化 太平山林業與蘭陽平原乃至羅東鎮的發展息息相關,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這個區域曾在歷史上扮演過極重要林業生產空間,承載著羅東人的記憶與對林業深厚的在地情感,以「林業文化」重新找到它的歷史位置,賦予林業充滿活力 ...
一)林業經營政策臺灣森林雖劃分為國有林、公有林、私有林等3類型,但傳統上以 木材生產為主要目標的林業,均以國有林為重心。林務局依據森林之特性,劃定不同 經營分區,分別訂定經營目標,作為林業發展依循之基礎。國有林之林地分區名稱定 為「林木經營區」(284504公頃,18.5%)、「國土保安區」(539984公頃,35.1%)、「 自然 ...
訂「臺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政策性. 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並將每年伐木量. 限制在二十萬立方公尺以下,每一伐區. 皆伐面積不超過五公頃,林業政策遂而. 導向加強森林資源及生態保育。 (四)今天的林業政策已全然走向以整體森林. 生態永續發展考量之森林經營目標,整. 合「森林永續經營」、「森林資源多目. 標利用」及「維護生物多樣 ...
民國47年輔導會為開發中部橫貫公路沿線森林資源,成立「橫貫公路森林開發籌備處」,隔年正式成立「臺灣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處」,安置並輔導國軍退除役官兵,以事業單位形態經營森林,歷年來配合政府林業政策調整,組織編制遞經變動,摘要如下圖:歷史沿革圖ParagraphI木材加工廠民國54年,本處有鑑於木材伐採後所遺留之根株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