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馬公機場-自由活動-飯店 請自行前往機場,於搭乘班機起飛前1小時,抵達櫃檯自行辦理登機劃位手續及掛行李後,飛往熱情洋溢的菊島~澎湖。 再次提醒:出發前請再次檢查您的身份證帶了沒?
2008年11月14日 - 【三福】. (名數)三種之福業。一、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持十善戒。二、戒福,持三歸五戒乃至具足戒。三、行福,發菩提心,而行佛道。觀無量壽經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又】俱舍 ...
論復能思擇至愍自相。演曰三辯慈相文分為二初明自相後明共相自中有二初惣摽[婁*殳]後別配釋釋中有三初明樂欲次彰二定後辯三禪已上樂無故不明也。論復審思擇至慈愍共相。演曰後明共相文分三段初明慈愍次彰共相後辯怨親共相之中文分三段初空無我能所皆亡次辯無常體皆生滅後明苦性有漏非安故中行慈而無分別。論復審思 ...
行事鈔‧沙彌別行篇:「出家行凡福行。謂有比丘,出家已後,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為上,餘悉不為,用為非道;內多瞋怒,自汙淨心,情無勝進。此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非上界行。若修世禪,是上界業,終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並是欲有,未成無漏。智論云,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禪四 ...
图表 9:“行缘识”关系表行识(果报识) 19 结生识生命期间欲界福行 8 大善心之思 8大果报心善果报推度心 8 善果报无因心 8 大果报心色界福行 5 色界善心之思 5 色界果报心 5 善果报无因心非福行 12 不善心之思不善果报推度心 7 不善果报心不动行 4 无色界善心之思 4 无色界果报心╱欲界福行与结生识的关系这里再用一个人布施并发 ...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常見外道法——廣論」。 上一集對於真實義愚還沒有講完,現在繼續講。前一集提到宗喀巴否定法界實相第八識真實存在,不但這樣子,他還把佛菩提道的真實義套在雙身修法當中,我們現在來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來看《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說:【勝義第四 ...
子題:上界業、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戒取結. 行事鈔‧沙彌別行篇:「出家行凡福行。謂有比丘,出家已後,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為上,餘悉不為,用為非道;內多瞋怒,自汙淨心,情無勝進。此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非上界行。若修世禪,是上界業,終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並是欲有,未成無漏。
欲邪行(巴利語:kāmesu-micchā-cāra,梵語:kāma-mithyā-cāra),或譯為邪婬,是佛教戒律術語,是淫欲引起的邪行,即「不適當的性行為」,離欲邪行是五戒、十善之學處。 概述[编辑]. 一般而言,五戒中不邪淫的對行淫行為確定,參照律藏比丘戒;不邪淫的不可行淫對象指定,遵照經藏中的有關契經,其具體釋義參照律藏比丘戒中記述 ...
梵行(梵語:Brahmacaryā,巴利語:brahmacariya),又譯為淨行,本義是清淨的行為、值得稱讚的行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梵天信仰。古印度人認為這些清淨的行為受梵天(Brahmā)讚賞,而施行這些行為者將能夠投生梵天。這個信仰被佛教接受後,佛教認為,遵守佛教戒律而能夠導至涅槃的良好行為,特別是「不飲酒」與「不近 ...
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净心,情无胜进。此戒取见、见取烦恼,欲界下业,非上界行。若修世禅,是上界业,终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闻、布施、讲经、诵习,并是欲有,未成无漏。 所谓凡福行,即人天福报。有些人虽已出家,所作所为却依然和凡夫一样,不出求取福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