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前介言 ( 庚申之秋講於論語講習班 ) 這件事必需看得特別,往後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吾年歲大,無法重復講第二次,而且後來也沒有能像吾一般有這些好事。再者,要有像這麼適中的地點不容易找。
將臨期第一主日 知不知中過一生 讀經一:(依63:16-17;64:1,3-8):以民懺悔祈禱 讀經二:(格前1:3-9):天主必定堅固信徒 福 音:(谷13:33-37):應醒寤不寐 中國文化: 死人有知抑無知也? 「你們要留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三達德為知、仁、勇,語出於中庸引孔子之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言「達」,意謂通於天下人人。「道」與「德」之分別,前者為形上的共同的法則,而後者則分散落實到各個人,乃就人而言,故修德為入道的門徑。中庸之意,謂知、 ...
2010年5月24日 - 孔子之后,《中庸》才从理论高度进一步将“仁、知、勇” 概括为“三达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第二十章)“达”是通达的意思[3],“达德”指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则意指“仁”、“智”、“勇”为三种古今通行天下的品德。 《中庸》中的“三达德”是与“五达道”相关联的[4]。“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 ...
師 尊 慈 語 濟公活佛 勸世文 *****修道修心篇(一) 修道人辛苦一點也要認命,做的多,了愿的多。所以修道、辦道的人都要無怨無悔。 修道要把握時機,現在不修,過了就沒了。該做的時候,要又快又準,把它抓起來,這就是道,因為這個時候,你心無旁 ...
知、仁、勇三達德,賴於平日修養,從工夫中得來,中庸又引孔子的話指出此一要領:「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本身非知,而是增進知的有效途徑, 能夠朝夕去學,時日既久,自然新知日增,日新又新,而成知者。力行本身非仁,但肯力行的人,都是肯犧牲奮鬥,不囿於私心小見的人,發揮此力行的精神,推己及人,由家國 ...
孔聖人:「朝聞道夕死可矣」 你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 (一) 誠心抱守 (二) 實心懺悔(實心修煉) (三) 不可虛心假意 (四) 不可退縮不前 (五) 不可欺師滅祖 (六) 不可藐視前人 (七) 不可不遵佛規 (八) 不可洩露天機
名詞解釋: 三達德係指智仁勇三者而言。孔子嘗以此三者為君子之道,如在[論語.憲 問篇]中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後[中庸]以 ...
智仁勇,三達德為學道之根本,明此者歸根復命,迷此者墜四生六道輪迴不休。 智者,聞雷聲,知雨之將臨,應做事先之準備,愚者不明其故,似鴨聞雷,莫明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