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民國黃昆山居士著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維摩詰所說經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一、 前言 四無量心是佛教徒耳熟能詳的名相。當然它不是口號,它必須是由實踐中去體證。初學佛之時,首聞四無量心時覺得很是歡喜,認為那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行儀。然而最初接觸到定學時,四禪的禪支中有樂 [1]、喜、捨支,四無量心為慈、悲、喜 ...
作者通過對佛教精神、證嚴法師創立慈濟功德會的理念,及慈濟五十多年的歷史和實踐等,論述分析歸納慈濟建築,讓人們對慈濟建築的文化內涵、宗教精神有清晰認識和深刻體悟。
桑傑年巴仁波切 講授 羅卓丹傑 堪布 口譯 今天能來到創古中心講說及大家能來聽聞《入菩薩行論》,感到非常高興! 《入菩薩行論》是由印度最偉大的一位論師 寂天菩薩所撰著的。寂天菩薩不僅在學問上是一個大學者,他在修持上更是一位大成就者 ...
心所(梵語:caitasika,巴利語:cetasika,藏文:sems byung),又稱心所法、心所有法 、心數、心數法,佛教術語,意指心的所緣、所有,與心相應俱起的法。當心識在運作時 ,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名法皆可稱為心所。它的功用是作為心的助伴,支持心的 運作。
五 位 百 法 表 心王( 8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所( 51 ) 遍行( 5 ) 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 5 ) 欲、勝解、念、定、慧 善 ( 11 ) 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釋果燈 一、前言 佛教教義中,唯識(或唯心)思想被視為大乘不共法,這樣的歸類,相對於原始佛教思想,從其差異性來說,確然是成立的,但是,大乘唯識思想是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一路演化而成的,所以,無論大乘唯識思想變得多 ...
修道修心篇(上) 【光明的智慧-仙佛慈語2】 修道修心,修什麼心?就是清淨心。去人心、不公不正、有所偏移的心,回歸到中正的天心。中正的天心就是近乎中道、不偏不倚的心。 何謂修道?「修」道有七要件:一、修身養性。
2012年2月1日 ... 1、五遍行心所--受、想、觸、作意、思. (1)觸. 云何觸?謂三和合分別為性。三和, 謂眼、色、識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為觸。與受所依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