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菩提薩陲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讚 開經偈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會品第二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獄名號品第五 如來讚歎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 長安城(今陜西省 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 [1] 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
義利之辨,是孟子的主要論題之一。其義可以漢儒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說明。即人之行事,必須存心於義,要只為義之故而行,以道德法則作自己行為的原則,而不可以利害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要求行為的動機純正,使意志不為私欲所擾亂,而不是不要求事功的成就。譬如在幫忙朋友時,只是因為幫忙朋友是 ...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陰騭文廣義》原序 文昌帝君陰騭文 補缺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未嘗虐民酷吏 救人之難 濟人之急 憫人之孤
願慈悲降臨 四臂觀音簡修儀軌 噶瑪巴唱誦-蓮師七句祈請文 福智讚頌班 搖籃曲 噶瑪巴天空 -觸動三千世界 晉美彭措法王口傳
印順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論文獎學金論文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班 趙東明 摘要: 本文嘗試以漢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這一概念為主題,探討其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