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鍳》 [1],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 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 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 ...
《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 西元五九 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 十六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 十七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 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重新查詢 / 這份資料經歷了幾年才完成。前半段是經過交大信望愛社暑期查經班和新竹中正長老教 會的學道班使用後修正過的產物。後半段是我畢業離開交大後,一個人閉門造車補完的 ,終究是 ...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 長安城(今陜西省 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 [1] 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 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 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 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 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 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義利之辨,是孟子的主要論題之一。其義可以漢儒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說明。即人之行事,必須存心於義,要只為義之故而行,以道德法則作自己行為的原則,而不可以利害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要求行為的動機純正,使意志不為私欲所擾亂,而不是不要求事功的成就。譬如在幫忙朋友時,只是因為幫忙朋友是 ...
印順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論文獎學金論文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班 趙東明 摘要: 本文嘗試以漢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這一概念為主題,探討其內涵與意義。
1:1 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1:2 天哪、要聽、地阿、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逆我。
版權聲明:本網站文章內容歡迎非商業用途的合理轉載與引用,但請加註出處及連結。所有收錄的古書及捐獻書籍屬於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自由使用。
說文每部自首至尾次弟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後有天。天莫大焉。故次以丕。而吏之从一終焉。是也。雍熙校刊部首某字說解爲大字。已下說解皆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