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鍳》 [1],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 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 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 ...
《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 西元五九 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 十六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 十七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 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略探從世俗諦到勝義諦之順勝義觀 (釋德藏,福嚴佛學院 大學部) 【目次】 一、前言 .2 二、「二諦」之意義 .…3
本文介紹的是密教部的楞嚴經。 關於經中的楞嚴咒,請見「楞嚴咒」。 關於介紹首楞嚴三昧的大乘經典,請見「首楞嚴三昧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 斌宗法師講述 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心經要釋總科分判表 前言 甲初:經題 甲二:譯人 甲三:正文 結論 本經五重玄義 附註 自跋 序 中國從古以來,就是信教自由,所以並沒定過什麼國教,實際上卻是把佛教無形的成了國教。
自序 自從筆者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至今,已經過了十九年了(至 2009 年 止)。大概是在看到此書的五年後,筆者開始對這本充滿智慧的古籍投注大量的心力,並運用各種從古文字堆中耙梳出來的資料,以及上個世紀的相關考古發現,企 圖盡量恢復此 ...
義利之辨,是孟子的主要論題之一。其義可以漢儒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說明。即人之行事,必須存心於義,要只為義之故而行,以道德法則作自己行為的原則,而不可以利害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要求行為的動機純正,使意志不為私欲所擾亂,而不是不要求事功的成就。譬如在幫忙朋友時,只是因為幫忙朋友是 ...
日期:2012/04/01 喇 嘛 網 報導 宗喀巴大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宗喀巴 (藏文: ཙ ང་ཁ་པ་,威利:Tsong-kha-pa,意為宗喀人,1357年-1419年),法名羅桑劄巴,意為 「善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其弟子克珠傑開班禪 轉世之先河 ...
印順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論文獎學金論文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班 趙東明 摘要: 本文嘗試以漢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這一概念為主題,探討其內涵與意義。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十八天教授 第五部分 上士道 佈施波羅蜜 宗喀巴大師著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 佈施波羅蜜 第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分二: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初中分二: 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