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遠古印度 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釋迦牟尼佛)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宗教。
佛教係由古印度 釋迦牟尼(即係佛陀)響公元前6世紀以前建立嘅宗教,同基督教同埋伊斯蘭教同印度教並列做世界四大宗教。喺哲學上,佢係無神論嘅一種,講求嘅係醒覺。古代佛教係用梵文或者巴利文傳教嘅。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眾生的善根功德增長壯大。一明 一個咒語。明就是咒陀羅尼的別名。一持 專門受持一佛名號或是一部經典。一食
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修持四念處觀,就會遠離成聖成賢的法門,與聖道漸行漸遠;如果與聖 ...
過去,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陀羅河邊的傘蓋菴羅樹林中,不久前,舍利弗尊者與目連 尊者才入涅槃。適逢十五日誦戒時,佛陀為比丘們開示:「我聲聞弟子中,善能說法、 ...
文/中台禪寺女眾部執行長見肯法師. 《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 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 ...
佛陀刚成道证果时,独自在优楼频螺聚落尼连河边的菩提树下,静坐沉思,心中想着: “在这世上唯有一个法门,能令众生的心清净,并且远离种种痛苦烦恼;同时,能灭除 ...
所以就將平日自己用功的法門、師父曾經要見洽修的四念處觀來思惟,慢慢妄想就少 了。隔天師父一來就開示,要大眾修中道實相觀,提示大眾,平時在精舍裡是修福修 ...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與執著,「因果」二字,則可總括佛法八 ... 修福修慧的機會,更要懂得在心上用功,勤修四正勤,依四念處而住,念念不空過。
經中說,人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生生滅滅,離不開這些念頭就是眾生,就 ... 放不下,就要靜坐、就要檢討,就用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不淨觀)來對治,這是對治 ...